2023年3月7日下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結束後,舉行了第二場“部長通道”采訪活動。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在“部長通道”,就應急管理體製改革、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防範和遏製重特大事故發生等熱點問題回答媒體記者提問。
01 談應急管理體製改革帶來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國家機構改革是今年“兩會”的一個熱點,應急管理部是上一輪機構改革新組建的部門,五年來,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請問王部長,您如何看待應急管理體製改革帶來的變化呢?謝謝。
王祥喜:
謝謝這位記者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關心。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要說帶來的變化,我先講兩組數據。一是安全生產事故逐年下降,去年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和2017年相比下降46.9%。二是2018年以來各種自然災害年均因災死亡和失蹤人數,和前五年的均值相比下降54.3%,可以說成效非常明顯。
上一輪機構改革組建應急管理部,增強了對應急管理工作的係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經過五年的實踐,我感到有幾個變化:
第一,實現了全災種的統籌應對。
構建大安全、大應急的框架體係,改變了過去長期以來“九龍治水”、各災各管的模式,形成了統籌管理、統分結合的新機製。通過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統”的綜合作用,也充分發揮各個部門專業優勢,齊抓共管、共同應對。
第二,實現了全過程的統一管理。
過去發生事故、發生災害以後都是第一時間去救援,但往往重救輕防。現在是“防、抗、救”相結合,應急管理部門事前推動風險防範、應急準備,事中第一時間到現場調度、搶險救援,事後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開展事故調查,並且督促整改提升,這樣更加有效地實現了統一調度、協調有序、行動高效。
第三,實現了全天候的積極防範。
防災減災救災行動更加高效,過去發生災害以後,也是緊急行動。現在我們根據風險研判,提前開展應急演練,同時提前預置救援力量,包括物資儲備,這樣做到“風雨未來人先到,救援搶在成災前”。
第四,實現了全力量的有效協調。
五年來,應急救援能力大大增強,國家消防救援隊伍是我們應急救援的國家隊、主力軍,現在承擔著全災種應急救援任務,關鍵時刻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也給人民以力量。同時,積極發揮國企、社會力量作用有序參與應急救援。在大災的時候,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也是我們的堅強後盾。
所以說改革帶來了積極的變化,下一步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繼續深化改革,不斷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工作新局麵。謝謝。
02談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我們感到這是對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整體重構,請問王部長,應急管理部考慮從哪些方麵推進?謝謝。
王祥喜:
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這是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部署,就是要堅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做到關口前移,寧可十防九空,也不可萬一失防。我們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麵下功夫:
一是要源頭防控。
任何事故都可以溯源,所以抓源頭是最根本的、最有效的,也是管長遠的。去年我們組織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下一步我們將充分運用好這次普查的成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重大工程建設,服務各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引導城鎮人口、基礎設施、主導產業,向一些比較安全的地方布局。項目建設、設施建設,要從源頭上把好安全準入關。
二是要常態管控。
堅持不懈、常抓不懈,嚴格監督、嚴格管理,及時消除事故隱患,同時對自然災害要及時組織會商研判,根據不同階段、不同特點動態研判,這樣有針對性地製定一些防範措施。
三是要監測預警。
要加大信息化建設的力度,建立健全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體係,建立全國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平台,同時對礦山、危化品這些高危行業建立風險監測“一張網”,對人員密集場所推廣、運用智慧消防,等等。就是要做到風險早識別、早研判,提高預報、預警能力。
四是要工程治理。
工程建設可以加強備災防災能力和安全能力。對安全工程要舍得花錢,舍得下功夫,對一些重要的設施、重要的工程,要提升安全等級、安全標準。比如一些重要的工程,可以按五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設防標準來建設。自然災害防治,國家有九項重點工程,這個要加快推進。再就是推廣一批安防工程,還要推動智慧礦山建設,推動老舊危化品設備設施、城市老舊管網改造升級等等,通過技改或者工程建設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謝謝。
03談防範和遏製重特大事故發生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做好安全生產工作,請問王部長,今年應急管理部將采取哪些措施防範和遏製重大事故發生?謝謝。
王祥喜: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關心。安全生產關係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黨中央、國務院曆來重視安全生產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各個方麵的努力,安全生產形勢不斷好轉。比方說前十年,重特大事故一年要發生60起以上,近五年,每年平均15起左右,去年降到曆史最低的11起。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我們國家高危行業企業數量眾多,安全基礎還很薄弱。比方說我們的化工產業產值占全世界的40%,我們的煤礦現在還有4400多座,去年產煤45億多噸、創曆史新高。還有大量的非煤礦山、尾礦庫,城鎮的燃氣管網超過100萬公裏,安全生產麵臨嚴峻挑戰。
今年以來,我們的安全生產形勢也不容樂觀。元月、二月,在疫情轉段、大量企業複工複產的情況下,雖然安全生產事故和死亡人數和去年同比分別下降46.3%和37.6%,但是發生了三起重特大事故,這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也給許多家庭帶來了巨大悲痛。特別是“2·22”內蒙古阿拉善露天煤礦發生特別重大坍塌事故,造成了53名工人失聯和死亡,我們感到十分痛心,教訓十分深刻。下一步,我們將把防範重特大事故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壓責任。
要推動各個方麵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的一係列重要指示精神,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狠抓工作落實,這是至關重要的。兩會之前,國務院安委會已經派出了20個工作組到各個地方檢查、抽查、督導,督促責任落實。
二是抓整治。
前三年,全國開展了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下一步要不斷鞏固深化。同時,今年繼續抓好重點行業領域的重大隱患排查專項整治,要建立責任清單、建立數據庫,限期整改、閉環管理,守住不發生重特大事故的底線。對於發生了重特大事故的,我們要認真調查、嚴肅查處、嚴肅追責。
三是重服務。
既要嚴格監督,也要指導服務。要組織專家對一些高危行業重點企業進行幫扶,幫助他們消除隱患,解決安全問題。比如說礦山領域,包括煤礦、非煤礦山,對一些重點省、重點企業,我們派出工作組重點幫扶,去年在貴州,今年安排在新疆。對危化品重點縣,我們組織專家進行服務。下一步,對消防和工貿等其他領域,也要開展類似的服務活動。
四是強基礎。
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夯實基礎至關重要。我們要大力推進科技興安,推廣使用先進技術、先進裝備,比如一些高危行業,可以用機械化來減人,自動化、智能化來換人。再就是要強化企業的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的安全素質,廣泛地開展科普宣傳和教育,提高全社會公眾的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
在這裏,我們也希望媒體朋友今後多關心支持安全生產工作。謝謝。